1. 首页
  2. 标准规范
  3. GB/T 39725-2020《信息安全技术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》解读
菜单
本页目录

GB/T 397252020《信息安全技术 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》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健康医疗数据的国家推荐性标准,为医疗机构、第三方服务商、保险公司等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数据安全框架。以下从背景定位、核心内容、亮点与创新、实施要点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:

一、背景与定位:为何出台?

时代背景:随着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、智慧医疗、临床大数据的发展,健康医疗数据呈爆发式增长,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矛盾凸显。

政策衔接:与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等上位法衔接,弥补健康医疗场景下的细化指引空白。

标准性质:为推荐性国家标准(GB/T),不具强制力,但可作为合规参考、监管评估与行业自律的重要依据。

二、核心内容概览:覆盖全生命周期

标准共11个章节,系统覆盖数据分类、分级、使用原则、安全措施、场景指引等内容:

模块

关键内容

数据定义

明确“个人健康医疗数据”范围,包括病历、可穿戴设备数据、医保支付记录等11类。

分类分级

将数据按6大类别(如临床、公共卫生、科研等)和5个安全级别(L1~L5)划分,匹配不同保护强度。

使用原则

强调“合法、正当、必要”,提倡“告知-同意”,但允许科研、公共卫生等场景下的授权例外

去标识化

提出更细化的去标识化要求,如病历号删除、日期模糊化、年龄区间泛化等,防止重识别。

场景指引

针对8类典型场景(如移动健康APP、保险理赔、医疗器械远程维护)给出全生命周期安全建议。

三、亮点与创新:不只是“合规清单”

1. 场景化指引:首次将抽象合规要求落地到具体业务场景,如:

移动健康APP需明示采集目的、加密存储、限制权限;

保险公司在获得授权后,方可与医院建立数据接口。

2. 去标识化“技术+管理”双轨制

技术上:要求病历号、生日、日期等关键字段删除或模糊;

管理上:建立患者代码索引,由专人负责重识别,禁止使用者参与去标识化过程。

3. 动态分级机制

鼓励机构建立全类型全格式数据识别模型,实现结构化/非结构化数据的动态分级与自动化管控。

四、实施要点与建议:如何落地?

实施维度

建议措施

组织建设

设立数据安全委员会与工作办公室,明确“责权利一致”原则,项目负责人对数据使用负全责。

数据流通

数据共享需在安全应用环境内进行,禁止移动介质传输,采用端到端加密推送。

合规融合

建议与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《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》等联合使用,形成“法律+标准”双轮驱动合规体系。

审计与追责

建立数据使用日志、审计机制,签署数据使用协议,明确使用目的、期限与责任边界。

五、结语:从“合规”走向“信任”

GB/T 397252020不仅是一份技术标准,更是健康医疗行业构建数据信任体系的基石。它为医疗机构、企业、监管部门提供了共同语言,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,推动数据要素合法流通与价值释放。

信息安全技术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下载GBT+39725-2020.pdf